南宋淳熙十四年5月(1187年),时年43岁的“朱子”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虔州(今赣州市一带)的司法、监察、刑狱事务。赴任之前已书信联系龙泉县(今遂川县)大汾乡进士、补任上犹县令的孙逢年,约定于大汾会合同赴虔州。因此,朱熹的行走路线是经贵溪、东乡,入临川至新淦,再从吉州、永新洲进入龙泉,抵临大汾,伴行的有书童、仆从各1人。
是日,朱熹三人自永新关背进入龙泉地界,计划在行洲宿夜,通往龙泉的官道经过茨坪,沿又名“菟岭”的土岭而下。
阳光和煦,风日可爱。走在土岭村口的路上,朱熹觉得目光有些应接不暇了,而且视线内的山水景物,象看不见的挠子勾连着内心的诗的情思。终于,朱子立定脚步,目光从峡谷缓缓地扫视着。啊,山峦是那样的峻嶒陡峭,山体遍布林木荆丛,而山脚到处是参天古树,从那浓绿不同的树冠可以看出,其间的松、杉、槠、竹和银杏等应有皆有,那是历史悠久的见证呀。掩映在林荫中的十余栋泥筑土居,以及溪流上的石坝木拦、田园池塘,更是装点着山野村落的古朴秘境。那条从东流经而下的蜿蜒小溪,流水像琴声在不息地弹奏。这种流水的音响又让朱熹把目光凝落在不远前的七八间池塘上:这些池塘都是半亩左右的面积,塘里水泛涟漪,偶见鱼跃虾跳、倒影如镜。显然,通向塘里的水源涌流丰沛。感到诗兴勃发的朱熹看到这儿,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:
朱熹口诵的这首诗,不是多年前在婺源城郊,由地方儒士汪清卿陪伴游览朱绯塘时,触景生情,脱口吟出的吗?朱绯塘是一口半亩大小的池塘,塘面水波盈盈漾动,目光可及,还有一泓溪水注入其中。正是这泓清泉,以流淌不绝的水声,搅动着朱熹的心旌,使之勃生诗情。诗人的感触是塘中之源头活水,是一种水的气象,一种池塘活力的来源。于是乎,这首传之后世的名诗应运而生了。
现时在土岭的朱熹吟诵自己曾经的名诗之后,心弦拔动着这样的旋律:朱绯塘附近的山势和林木,远不及这儿的十分之一,流淌的活水也不及这儿的小溪和山峡中的瀑水,如果说,当初这首诗是对家乡唱出的情深挚爱的谣曲,那么,面对眼前土岭的山野、村舍、鱼塘,该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赞美它呢?满腹诗才的朱子,此时真的感到“腹无诗才”了!自己多年前脱口吟出的这首脍灸人口的诗,那是一种心境,一种感慨,而现实中土岭的山水、民舍、池塘,不就是实实在在的佳境吗?大千世界,风物无数,世间真有如此绚美幽静的山村!真有一个与自己诗作完美贴切、心神吻合的地方!
令人清爽的山风徐徐吹拂着。土岭的山水之美、方塘活水,使朱熹胸中舒卷着“漪丽壮观天地间”的诗句,让他为之心扉开阔,大有眼前佳景与多年前的诗作,融为一体的良深感慨。此时候的朱子真有乐而忘返、陶醉其中的心情了。
良久,朱熹转过身来,心中决计不再前行,就在土岭留宿。
土岭,罗姓开基祖罗仲道的第四世孙接到村人的报告,将朱熹三人迎迓到家,竭尽热情地安排食宿。( 作者:刘晓农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井冈山资深史料专家,从事史料研究50余年,著述逾1400万字)
以上就是"半亩方塘,人间仙境之井冈-朱熹与土岭半亩方塘"文章的全部内容,如果您有井冈山民宿、餐饮、旅游方面的问题,欢迎咨询网站客服,我们将为您竭诚服务!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jgsbmft.com/eye/writer/63.html
声明:本网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,无从考证来源,仅用于公益传播,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,谢谢!